大家都知道史崇是东汉开国大臣,东汉初年历任青、冀二州刺史,骠骑将军,功封溧阳侯,是溧阳史氏的一世祖,对溧阳地区早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可大家不知道史崇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,著有《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》12卷。
不过此书早已散佚,只在《隋书》卷34《经籍志三》、《旧唐书》卷47《经籍志下天文类》和《新唐书》卷59《艺文志三天文类》中保留其书名,只是《隋书经籍志三》将其书名称为《天文》12卷,并注明为“史崇注”。《旧唐书经籍志下天文类》和《新唐书艺文志三天文类》则称其书名为《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》,而且都注明为史崇著。
两种记载虽然书名不同,实际都是一个意思,《天文》的书名只是笼统的说法,而《旧唐书经籍志下》和《新唐书艺文志三》中都已列出了“天文类”的栏目,自然不能再以“天文”作书名了,便以具体的“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”作为其书名,后来便一致认定《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》这一书名了。
所谓《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》就是史崇十二次观察天象星星的记录。古代把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所有星星分作28个星座,称为28宿,又按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方位各分七个星座,谓之东方苍龙七宿、南方朱雀七宿、西方白虎七宿、北方玄武七宿。古人常把天上星星运作的变化,映照地上人类社会政治的变动,通过星星运作的变化预测人类社会政治的变局,所以又把古天文学知识称为“占星术”。
不过,过去我们溧阳历史上也曾有人质疑过这个写《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》的史崇,是否东汉溧阳侯史崇,他们质疑的理由是:
无论是《隋书经籍志三》中的《天文》12卷,还是《旧唐书经籍志下天文类》和《新唐书艺文志三天文类》中的《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》12卷,都排列在南朝粱顾暅之《天文录》30卷、吴云《天文志》12卷和《天文占》1卷之后。溧阳侯史崇是东汉初期人,按时代顺序他的书应该排列在南朝粱顾暅之和吴云的前面,怎么排在他们的后面呢?
他们怀疑这个史崇是否南朝梁以后的人,而不是东汉溧阳侯史崇。由于他们没有充分的证据,所以只是怀疑,没有直接否定。乍看起来他们的怀疑有一定的合理性,但是他们没有对《隋书经籍志三》、《旧唐书经籍志下天文类》和《新唐书艺文志三天文类》进行认真阅读,认真研究,实际上只要稍微认真阅读研究一下就不难发现,这三篇文献资料的记载本身就十分混乱。
以《隋书经籍志三》而言,不仅两次排列了南朝齐、粱陶弘景的《天仪说要》1卷,而且把战国时魏国石申的《星经簿讚》1卷、齐国甘德(一说楚国,也有说是鲁国)的《甘氏四七法》1卷、晋陈卓定《天文集占》10卷、韩杨的《天文要集》40卷,都排到了南朝粱顾暅之《天文录》、吴云《天文志》和《天文占》之后。《旧唐书经籍志下天文类》几乎是照抄了《隋书经籍志三》。
《新唐书艺文志三天文类》虽然增加了一些新内容,但如《隋书》和《旧唐书》一样,在排列次序上依然十分混乱,把战国时魏国石申的《石氏星经簿讚》1卷,排列在三国吴王蕃《浑天象注》1卷、姚信昕(一作姚信)《天论》1卷之后。又把战国时齐国甘德(一说楚国或鲁国)《甘氏四七法》1卷、东汉刘表《荆州星占》2卷、刘叡《荆州星占》20卷,排列在晋虞喜安《天论》1卷之后。
把南朝梁吴云《天文杂占》1卷排列在隋高文洪《天文横图》1卷之后。还把晋陈卓定的《四方星占》1卷、《五星占》1卷、《天文集占》7卷排列在南朝梁吴云的《天文杂占》1卷之后。可见这三篇文献资料本来就不是按时代次序而随便排列的,因此排列次序上的错乱颠倒,不足以否定此史崇非溧阳侯史崇。
再从历史事实而言,古天文学几乎是先秦史氏家族的家学。因为在周朝春秋战国的800年间,史氏自始姓祖史佚开始的二十余代,一直都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官,而观察天象,考察并计算各行星的运行轨迹,就是史官的重要职责之一(先秦史官的主要职责有五:观察天象、记载史事、占卜、主持国家重大的典礼仪式、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)。史氏家族在先秦二十余代的观察天象中,积累了丰富的古天文学知识,且代代相传,成为家学。
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,史氏虽然不再任史官,但依然是官宦人家,与西汉皇室通婚,史氏的家学并没有因此而衰落,史崇也自幼继承了这门家学,19岁投入刘秀起义军时,已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,被刘秀倚为内相。
史崇在《对萧王(刘秀)问》中说:“臣夜观乾象,审以符瑞,大王当得天下”,所谓“夜观乾象”,就是用占星术观察天象,星星的运行轨迹,再通过符瑞的说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变化,以使人们相信这一社会的变动是由天定的,必须服从。
不仅史崇精通古天文学,史崇的后裔也有精通古天文学的,即如史崇17世孙史万岁,《隋书》卷53《史万岁传》就说他“少英武,善骑射,骁捷若飞;好读书,兼精占候”。所谓“占候”,就是占卜天象,占星术,古代的天文学知识。不过史万岁没有留下天文学的著作。
可见《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》12卷的确为溧阳侯史崇所著,后来宋郑憔的《通志艺文略》和清赵弘恩的《江南通志》子部也都载有此事,他们也都认同此书为溧阳侯史崇所著。来自中共溧阳市委党史工委、溧阳市地方志办公室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